欢迎来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怀化分市场
 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呼唤科学认知的通识课程

发布时间: 2021年04月25日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建设,科技创新的中国需要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一流拔尖的学术型科技创新人才,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育部提出强基计划,要在大学本科开展通识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离开家庭,开始独立思考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时期,思维的模式塑造青年人的科学认知行为。中国的学生们从小在密集的测验和考试环境中长大,他们相信科学书本讲的“真理”,不敢去质疑课本上讲的知识,以免在分数竞争中被淘汰。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主要是“记忆公式—模仿练习—扩大应用”, 而不是在理解吸收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质疑—发现问题—创新理论”。年青人思维模式从模仿型向创新型的转变,关系到中国社会向创新型知识社会的转变,需要超常规的思维力量。

自然科学是人类认知自然的研究活动与研究成果的总称,自然科学研究是在科学精神指导下探索自然规律的思维和行为,研究成果是取得科学界共识的、人类可以共享的自然知识宝库。大学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科学不是挤奶的母牛”,仅仅会从母牛挤奶的大脑永远不会创新。了解知识宝库的宝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了解知识宝库是如何建立的。知识宝库是人类通过理智思维进行科学理论创新产生的结晶。牛顿曾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创新科学理论。质疑过时的自然科学理论,学会巨人的科学思维,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爱因斯坦说:“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有知识的人可能是书呆子,不会创新科学理论;懂得如何发现知识的人,才有智慧。因此,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立德树人的同时,也要传授先进的思维方法、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改变大学生的模仿型思维方式,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大学生很难主动去质疑自己看待世界的思维模式,因此,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大学开展科学思维的通识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开设科学思维的通识课程可以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把知识和信息的碎片链接起来并形成体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与水准,了解知识创新的思维跨度和思维方法。科学认知课程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认识现代科学思维的路线和轨迹,深入体会科学精神的作用与内涵,学会科学思维的辩证方法,扩大视野,增进智慧,为科技创新和贡献社会做好准备。

这里所谈的科学思维通识课程,与科学哲学课程有一定的差别。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理论精华,它们的坐标系有共同的逻辑思维的原点。但是由于研究对象各异, 哲学和自然科学思维的轨迹有一定的夹角。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运动,而哲学主要研究思维主体。因此,面对学术型理工科学生的科学认知课程,要以自然科学的思维为主线。

江晓原等哲学家曾经编写过内容丰富的世纪科学读本,为大学科学认知通识课程提供了全方位的素材。我建议,在立德树人的总体规划下设立的科学认知通识课程,面向理工科的本科大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理智地认识自然与世界;(2)认知自然的科学思维方法;(3)科学精神与科学理论的创新;(4)科学与人文的协调与融合。

此课程应该在塑造大学生成为拔尖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起到特殊作用。我们希望,中国的优秀大学不断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型思维力量的年轻人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在21世纪为实现伟大的强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资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里占据灿烂辉煌的一席之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