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怀化分市场
 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20日

“离家139天,我仍在奔火旅程中,目前一切均好,勿念。”

2020年12月9日,“天问一号”给“嫦娥五号”发来了第一封“家书”。如今,“嫦娥五号”已顺利带回了来自月球的馈赠,“天问一号”也在自己的征途中稳健前行。这对“兄妹”作为中国太空探路者中最年轻的代表,注定将一起走进全体中国人2020年的共同记忆。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的“科技大年”。在这个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的世界里,科技为我们点亮了希望之光。科技创新不仅让中国人亲切拥抱“星辰大海”,探索世界的脚步走得更加从容自信;也让中国经济有了“定海神针”,以更强的发展潜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

这一年,我们战疫抗疫,科技不再“高冷”

5小时完成场地平整设计图、24小时完成方案设计图、60小时完成全部施工图……“火神山”“雷神山”从设计到落成投入使用,仅用了短短10多天时间。

这一连串“不可能任务”,生动诠释了科技驱动下的“中国速度”。不仅建造神速,这两座新式医院的运营方式更是体现出强烈的科技特色。

通过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出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链接医院5大类17个信息系统,形成“智慧大脑”,实现了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能审片、“零接触”运维,共同编织出一张无形的信息防护网,为战疫保驾护航。

在与病毒短兵相接的生命科技领域,更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突围战”:短时间内完成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测序;全国专家奔赴武汉,确定科研攻关重点,科研、临床、防控严密配合,产学研协同发力;科技部等部门3批共计16个应急攻关项目,围绕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部署;迅速研发核酸检测试剂盒,为群防群控打下坚实基础;多个技术路线并行,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实现了疫苗研发前所未有的速度。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四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象征着科技战疫力量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实地考察后感慨道:科技驱动是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口罩机的快速研发,又吹响了复工复产的冲锋号。健康宝、畅行码、口罩机、红外测温枪、智能防疫机器人、云会议、云课堂……一系列科技成果运用于复工复产中,帮助被疫情暂停的生活恢复元气,帮助被疫情冲击的经济快速“转正”。

这一年,我们探月问天,勇闯星辰大海

“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承诺。我们没有吹牛!”

随着嫦娥五号返回器的顺利回家,航天人骄傲地向世人宣告。在嫦娥“五姑娘”给“娘家人”带回了1731克来自“广寒宫”的珍贵礼物的同时,一张15年前的旧报纸也在网上火了。

它是2005年的《科学发现报》,其上写道:三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月球车将在月面软着陆;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多年之后再回首,国人惊喜发现:15年前各国探月计划,只有中国实现了,而且每一步都是按计划精准地完成了,中国人没有吹牛。

不止是“嫦娥”,还有“天宫”和“天问”;不止是探月,还有深海和深空。永攀世界科学高峰,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闪耀着中国人的名字。伴随着祖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进一步舒展,在神州大地、在海底世界、在宇宙深处开花结果。

1月11日,有着“天眼”之称的我国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放运行;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完成峰顶测量任务;

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第一步;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11月28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

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建成放电;

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每一项都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持续不断的科研积累,离不开坚持不懈的财政投入,离不开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离不开科技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初心。

这一道道不断刷新的科学“新高度”,是中国持续走出一条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的最好证明。

这一年,我们昂首阔步,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

2020年,原始创新、自主研发,成为产业界的热词,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已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我们思想已经解放了。我们就要走原始创新,就要走内涵式发展。”在谈到产业创新时,重庆市璧山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志鸣的话语掷地有声。

与开放的政策环境相呼应的是企业不断高涨的创新热情。比亚迪、康佳等行业龙头先后落户璧山,与政府共建新能源汽车和光电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

璧山高新区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是2020年中国产业创新与转型的一个缩影。今年1-6月,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利润总额3515.8亿元,同比增长17.7%,新增注册企业22.3万家,同比增长11.9%。创新创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一年里,在“新基建”“新能源”“绿色发展”等新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开启了时代性的创新升级战略布局,诸多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纷纷踏上转型升级之路,通过数智化转型、完善产业链、布局基础研究等方式,增强自身科技实力,力求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拥有致胜的“独门武器”。

这一年,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引导,让产业找到了转型升级的方向。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范围,不仅给产业界带来更多期盼和想象,也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从“老基建”到“新基建”,为中国“基建狂魔”称号赋予了新的内涵,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这一年,资本市场也充满了“科技味”。机构统计,2020年A股市场全年有395家公司进行IPO,IPO总规模达到人民币4707亿元(约合720亿美元),创2010年以来新高,IPO数量和融资额同比分别增长97%和86%。其中,科创板IPO数量和融资额在A股各板中均列第一。“科技创新”成为2020年吸引资本聚集的突出因素。

正如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李胤所指出的,中国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创新产出大幅提升,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创新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在这“十三五”与“十四五”交接的关键一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科技创新进行了专章部署。可以预见,未来的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中国科技创新力量将进一步释放,科技对于经济的驱动力将进一步增强,科技在人民生活中的渗透将进一步加深。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科技创新在“十三五”收官之年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上迸发出惊人力量,未来,更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