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1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下午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从这次讲话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卫生教育需要以育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要落脚在人才培养上,落脚在公共卫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上。这次讲话对指导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意义重大。
冷静来看,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需要补短板。在我国主要传染病控制中,高校公共卫生专业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在防控实践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过去一个时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中传染病教育逐步弱化、学科优势不再,人才培养难以满足重大疫情防控的需求。依照讲话中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要求,公共卫生教育需要在四个方面补短板。一是补知识短板,全面梳理教育教学内容,提高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应急在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教学中的比重;二是补实践短板,把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基地向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拓展,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解决公共卫生应急问题的能力;三是补学科教学平台短板,病原学鉴定在公共卫生教育中几乎是空白,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病原学学科教学平台十分必要;四是补全球健康短板。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还要强弱项。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学科是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以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性学科,在疾病防控中发挥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这些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重大疫情防控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弱项和不足。一是开展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的人才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完整,难以满足疫情预测预警的需要,应进一步扩大这一领域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师资能力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二是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工作的人才规模不足,导致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延迟和信息缺失,影响了疫情防控决策需要的证据质量。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专业公共卫生学位培养,包括健全和完善专业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培养体系、新增专业公共卫生博士培养项目,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作,为现场流行病学工作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三是实验室检测相关的教学和实践训练不够,需要通过增加学时和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增强公共卫生人才开展卫生检测的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共卫生教育需要强有力的保障。在公共卫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需要从三个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一是加强对公共卫生教育性质和学科特色的认识,制定更加科学的公共卫生学科评价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加强交叉和融合,强化公共卫生与其他医学学科合作,强化公共卫生校内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融合,提高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能力;三是加强保障,从资金、空间、实践训练基地和信息技术建设等方面,显著提升公共卫生教育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