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年05月27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从20多年前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起,已连续5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或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两会“老资格”的他,每年提出的建议、提案或议案可以说从未离开过“创新”二字。“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极为重视,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局势下,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是当务之急。”
“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依然非常严峻,不少重大核心或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源头性、颠覆性创新技术极为短缺。”潘复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我国近些年连续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创新发展的文件,虽然效果已开始显现,但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具有很大差距,若干重大领域的科技创新速度依然较慢,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不少地方依然不理想。
“问题出在哪儿?”记者问道。“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们的创新体制障碍有关。”潘复生指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项目的支持强度像小项目,科研核心力量分散,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国家急需的重大瓶颈技术;其次是源头创新环境繁琐,部分科研人员需要花大量精力去申请经费、填写报表,导致科研时间大量浪费,无法达到科研人员学术自由创新,潜心持久研究;第三是科技创新文件落地难,对待国家下发的创新文件与政策,相关部门与地方执行时间不一,对待新政策解读也不清晰。
对此,潘复生指出,面对当前我国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国家应在科技管理体系上进行改革,相关部门要针对重大项目进行力量整合和科技计划重组,同时要为科研人员繁琐的科研申请体系“减负”,建立起自由创新的科研环境。
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潘复生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关于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的建议》中已详细表明。潘复生表示:“改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个庞大的工程,但将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建议指出,一是要改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议科技管理部门重点管好两件事:制定和完善国家科技政策,保证优质的创新环境;集中力量管大项目和大平台,发挥制度优势,集成全国力量解决国家急需、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瓶颈。二是建立国家自由创新试点示范区或示范单位。为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经费和免干扰的创新环境,让科技人员自由择课题,自由潜心做科研工作。三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创新文件落地检查措施。要有针对性的检查文件下发后,相关部门、单位制订的具体措施、具体制度和落实情况,让科技人员和具体管理单位有依据、有目标的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