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怀化分市场
 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2019前瞻 我国原材料商品仍偏“熊市”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5日

■ 2019年我国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陆续显现,原材料产品需求保持平稳增长。

■ 环保力度的加大,导致原燃料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原材料企业利润空间。此外,人工、土地、融资、环保等成本持续上涨,原材料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行业缺乏持续盈利动能支撑。

■ 在继续巩固去产能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原材料工业质量,提高高端原材料产品供给能力将成为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关键。

据生意社价格监测显示,2月13日,全国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指数(BPI)为868点,较周期内(2011年12月1日至今)最高点1019点(2012年4月10日)下降了14.82%,较最低点660点(2016年2月3日)上涨了31.52%。

1月份,在全国大宗原材料价格涨跌榜中,环比上升的商品共74种,主要集中在化工板块(共27种)和能源板块(共10种)。环比下降的商品共92种,主要集中在化工(共41种)和有色(共11种),全国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均涨跌幅为0%。

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认为,因为春节后大宗原材料商品市场一般都比较惨淡,从2015年开始每年1月份都出现一波炒作行情。从周期性出发,2019年整个大宗原材料商品是偏“熊市”的一年,不会有太大的上涨。

行业将延续平稳发展态势

根据赛迪智库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温和增长,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原材料工业将延续平稳发展的态势,生产小幅增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缓慢增长,产品价格震荡调整,行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在国内经济总体平稳和下游主要行业投资增加刺激下,2019年我国原材料工业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一方面,2018年前11个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0个,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些基建项目的逐步推进将增加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大宗原材料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工作的深入推进,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6~2018年,我国钢铁去产能超过1.5亿吨,取缔“地条钢”1.4亿吨,行业经济效益出现好转,尤其是钢铁行业扭转了多年来微利甚至亏损的局面,刺激企业增加投资。但是,在原材料工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原材料工业投资规模增长幅度有限。

实际上,2019年我国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陆续显现,原材料产品需求保持平稳增长。1月份,我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1%,比2018年12月回升1.0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有所下降,但降幅收窄。同时,我国去产能和环保限产政策继续实施,为我国高端原材料产品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原材料市场供求关系会持续改善,产品价格存在上涨动力,原材料企业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根据调查,1月份,反映原材料成本高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的企业比重为34.5%和12.7%,分别比2018年12月下降2.9和1.2个百分点,均连续三个月回落,表明近期我国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也有所减轻。

产品价格将震荡调整

赛迪智库分析,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削弱,下行风险增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原材料工业主要下游行业需求增速放缓,进出口贸易将缓慢增长。一是出口方面,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下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强,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我国原材料产品出口难度将增大,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原材料产品对外贸易潜力将释放。二是进口方面,我国经济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不减。我国一系列促进外贸增长和通关便利化措施的实施以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行,将拓宽进口市场空间,刺激原材料产品进口需求。

赛迪研究院预计,2019年,在国内外需求平稳增长和产能陆续释放的影响下,我国原材料产品价格将震荡调整。2019年钢材价格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贸易摩擦增多和产能释放保持较高水平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下跌风险,但受到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的支撑,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下降。

对水泥行业来说,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盈利空间加大。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统计,2018年全国PO42.5水泥价格指数427元/吨,同比增长22%,创历史新高。水泥价格高位运行成为企业利润的增长点。在节能减排、错峰生产、矿山综合整治等环保政策推动下,水泥市场向供给端偏移,由于水泥行业存在的“护城河”现象,有些地区水泥甚至出现有市无价的现象。业内人士分析,2019年水泥价格将保持震荡平稳态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在连续3个月下行后,今年1月份环比上升1.5和1.2个百分点,分别为46.3%和44.5%,总体水平降幅收窄,但仍处于收缩区间。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表示,当前,全球经济还处于下行的前端,而不是中后期,我国连续性降准等政策发力仍处于初期,能否对冲经济下行还需要后期观察。如果市场流动性宽松,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原材料商品的价格表现,但目前尚无法判断。

缺乏持续盈利动能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原材料工业迈向先进制造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然而,“目前,我国原材料工业除了产能过剩问题,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以钢铁产品为例,我国生产的通过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认定的钢材产品比例只有40%左右,部分高性能钢材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差距还比较突出,不能完全满足下游生产应用的需求。”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表示。

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2018年10月,四部委联合印发《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指出要从完善标准供给体系、实施质量技术攻关、开展质量分级评价等方面入手,提高原材料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肖劲松认为,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我国去产能任务进入关键期,去产能有力地扭转了低价同质竞争的局面,原材料工业开始从规模竞赛的传统路径走向质量为王的新发展思路上来。2019年,在继续巩固去产能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原材料工业质量,提高高端原材料产品供给能力将成为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关键。

解决质量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企业自主创新,提质增效。对于处在环保高压,企业持续盈利受到影响的原材料企业更是如此。

随着节能减排的压力逐渐增大,大气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耗能高,排放大的原材料工业成为重点监控对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钢铁行业继续实施部分错峰生产,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安阳等重点城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其他城市限产比例不得低于30%。以建材行业为例,2018年建材行业全面错峰生产,严禁新增水泥玻璃产能。环保力度的加大,导致原燃料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原材料企业利润空间。此外,人工、土地、融资、环保等成本持续上涨,原材料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行业缺乏持续盈利动能支撑。

提质增效成行业发展主旋律

在困境中成长,考验着企业对于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对未来发展战略的深入考量。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以创新为引领,减量发展,质量先行的转型升级之路是每一个原材料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此,赛迪研究院认为,要提升原材料工业质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市场竞争和倒逼机制,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倒逼企业主动压减产能,实行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推动原材料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利用化解过剩产能的时机,破除无效供给,强化改造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原材料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促进原材料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三是推动《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落地实施,通过完善标准供给体系、实施质量技术攻关、开展质量分级评价、推动“互联网+”质量,提升产业集群质量、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提升我国原材料产品质量,推动部分中高端产品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除了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比如新材料的发展。”肖劲松说。赛迪研究院建议,原材料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从企业的工业流程到生产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制约行业发展共性问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加大高端产品供给,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管控,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研发新材料,推进新材料增品种、上批次、成产业,推动新材料生产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联合开发新材料应用技术,加快新材料领域政务、行业知识、仪器设施等资源整合共享,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