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怀化分市场
 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内涵

发布时间: 2018年05月25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提出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个阶段、“两个15年”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还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战略判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支撑。准确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认真把握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是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更加突出公平正义、平等尊严和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我国现代化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要求是: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政治建设领域,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在文化建设领域,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在民生和社会建设领域,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社会治理领域,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生态建设领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具体表现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归结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描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发展水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不仅要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还要基本达到高收入国家中位数的发展水平。在达到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规模、数量水准的同时,也应达到高收入国家在发展动力、社会进步、人口素质、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政府治理等方面质量、效率水准。这些是我们衡量、评价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还应看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问题,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不够有力,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成果的主观感受,必须格外加以重视。为此,要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个要点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确立绿色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落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增长的先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由于资源约束相对宽松,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的,导致了目前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探索建立科学的发展方式以突破资源瓶颈制约。我们不能把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落后发展方式带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强调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倡导创新文化等一系列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因此,要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形成主要依靠创新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先进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要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提高就业质量和推动创业摆到突出位置,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仅要增加供给数量,更要提高供给质量。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打造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治理主体、手段、过程的现代化。

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三农”现代化。现代化必须解决区域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统筹城乡发展中比较重视以城带乡、以工支农单向度资源流动的局限性,而是强调城乡是一个有机整体,尊重差异、资源互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乡村主动性来激发乡村活力,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就确立了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空间作用和社会价值。推进城市群发展,重点要解决好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跨行政区发展难题,如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包括城市间共建共享的大型基础设施、同城化的社会福利,跨行政区的城市群治理等。

防范化解风险,实现平稳增长。现代化进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经济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引发各种风险和挑战,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的双重叠加,使得现代化建设更为复杂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这些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等,又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还进一步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运用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提高驾驭本领;需要深化系列改革,补齐制度漏洞,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加强源头防治,如坚决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发展与利益、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关系,解决好民生问题,增加群众幸福感;继续加大反腐败力度,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提高党委政府公信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