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年07月06日
长征出发地——江西省瑞金市于都县,记载着那段轰烈悲壮的历史,曾使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骨留在了这片热土上。如今,红土地上起航的“绿色航母”正书写另一段历史,向人们讲述另一个故事。
近年来,于都县利用地理、气候、品质等优势,努力打造“脐橙产业集群主力县、有机脐橙示范县、出口脐橙基地和脐橙果品加工强县”为特征的“绿色航母”,为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据统计,2015年于都县脐橙种植面积达11.54万亩,产量7.06万吨,直接销售收入近3亿元,产业集群产值约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余元,脐橙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来自长征出发地上的脐橙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熟知。”于都县果茶局办公室主任戴崇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三带三扶”消除后顾之忧
“绿色航母”的启动首先要提到于都县委、县政府。戴崇远介绍,于都县始终把脐橙作为农业主导产业进行打造和培育,在大力发展脐橙产业进程中,采取“三带三扶”的形式,达到了以点带面、全民参与的效果。
“三带”即“领导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三扶”即“大户结对帮扶小户、领导结对帮扶特困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户”。在戴崇远看来,“三带三扶”有针对性地为果农解决技术、筹资等难题,消除了果农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开发脐橙产业的积极性。
在此过程中,为使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将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于都县建立了领导干部挂点工作制度,挂点领导沉下身子抓落实,深入果农家中、田间地头,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于都县财政还运用以奖代补、贴息等手段,用于标准化生态示范园建设、示范户贷款贴息、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培训、新技术集成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引导示范户把脐橙园建成集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此外,于都县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果农知识化工程,建立县级柑桔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各乡镇成立技术推广队伍,重点推广柑桔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
戴崇远介绍,于都县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柑桔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姻”,聘请专家教授作为脐橙发展技术顾问,采取多种形式,对果农进行培训。
禾丰镇禾丰村连兴组的果农曾宜信就接受过培训。从在外地打工,到回乡摆摊卖水果,曾宜信仍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2000年,曾宜信家被定为贫困户。2003年积极响应政府退耕还林号召,带头承包本村21亩坡耕地,定植脐橙1050株,通过技术指导,再加上两夫妻辛勤劳作,果园2007年进入盛果期,收到商品果85000斤,当年收入15万元多。
如今,曾宜信家里建了新房,在县城还买了商品房,开上了私家车,过上了小康生活。曾宜信高兴地说:“是县乡果茶技术人员的帮助,使我从对种果树一无所知到基本掌握了脐橙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是科学技术为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大手牵小手”共谋致富路
在“绿色航母”的创建中,于都县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委+合作联社”“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联社,用“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带领广大基层果农闯市场。
近年来,于都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现有果业专业合作社68家,组建了农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150人。“每年全县有70%以上的农产品,靠这支队伍远销全国各地,有些还销往国际市场。”戴崇远告诉记者。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于都县以五丰、黄麟、罗新、利新四个万亩脐橙基地和15个千亩基地的果农为基础,以全县骨干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形成利益共同体,积极组建果业专业合作联社,大社带小社,互动发展。
目前,于都果业合作联社已吸纳67个基层骨干专业合作社为固定成员,涉及全县23个乡镇4000余户果农,覆盖10万亩脐橙生产基地。
此外,针对销售鲜果脐橙季节性短、产品附加值低的情况,于都县重点扶持技术攻关、市场营销、贮藏加工等环节。目前,全县建立了分级处理能力达15吨/小时以上的果品采后分级生产线8条,处理能力达到135吨/小时,基本满足了全县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需要。
在戴崇远看来,由于有了加工龙头企业,解除了果农的后顾之忧,没有出现果农之间互相压价销售的恶性竞争现象,平均销售价格至少提高了200元/吨,全县果农增收1000万元以上。
于都县在大力发展脐橙产业进程中,以橙为媒,以果招商,促进了一大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返乡农民工建立了加工橙种植示范基地60多个,兴办运输、印刷包装、肥料供应等配套企业20多个。
“通过企业建设脐橙关联产业链,于都县安置了大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戴崇远介绍,一大批掌握科技的新型农民在果园就业,加上脐橙产业带动的加工、销售、运输、包装、旅游、服务等行业的兴起,至少吸纳1.5万余名劳动力就业,产值达1.8亿元。